close

小學時代有許多甜美的回憶,其中之一就是每學期一次的遠足活動。

把遠足健行當作正規的學校活動大概是日本教育制度留下來的,連“遠足”這個名詞都是從日語的漢字“遠足”(えんそく,ensoku)借來的。在華語裡,類似的字有“徒步”、“郊遊”等等,但是這些字不一定指的是學校的活動。

一二年級的時候,小小的人兒當然走不遠。因此所謂的遠足,就是步行到鎮上比較幽靜的地方,在樹蔭下,老師帶著小朋友玩遊戲,玩累了便坐下來吃便當,吃完便當,也差不多是應該回學校的時間。

我們小鎮上的水源地,以及臨近的水美溪,那時是熱門的遠足目的地。水源地的大院子裡頭古樹參天,即使在夏天也非常陰涼。而且和外面吵雜的交通隔絕,小朋友可以亂跑亂跳,也不用擔心和車子撞個滿懷。

對小朋友來說,吃便當是遠足的重點之一。從前的便當都是家裡自製的,不像今天,到處都有便利商店,可以買現成。從前的便當都很簡單,除了米飯以外,有一個醃製的大梅子,另外有醬瓜、魚鬆肉鬆等等不怕壞的食品。 有幾年,媽媽做卷壽司讓我們帶著,那是我最喜歡的便當。白米飯先加糖加醋,飯裡頭有日本醃黃瓜,跟魚鬆等,外面當然是一卷紫菜皮。這樣的壽司,一方面可以用手拿著吃,乾淨利落,另一方面,我也著實喜歡吃媽媽做的卷壽司。來美國以後,我也做這樣的卷壽司,樂此不疲。

上了三四年級以後,遠足的目標就可以放遠些。家鄉附近的鐵砧山和大安港都曾經是遠足的目的地。五年級的遠足是個里程碑,因為不只徒步,而且可以搭火車到外地旅行的關係。我記得我們那時搭了火車到彰化八卦山。為許多小朋友,這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搭火車,大家的興奮心情可以想見。

到了六年級,好像就跟畢業旅行在一起了。那次的遠足,不只搭車,而且在外地過一夜。我們那時去的是苗栗縣的獅頭山,到了夜晚,小朋友男女分開,睡在塌塌米的大統間,唧唧咋咋,話講個不停,大家許久才入睡。

來到美國以後,孩子們的學校也常有school trips,都是搭校車,到美術館、博物館去參觀。這些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和台灣以鍛煉體力為目的的遠足,又有些不同。不過看到孩子們快快樂樂的出門,就勾起以前遠足的美好回憶

郊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ushiner 的頭像
    mushiner

    Here and Now

    mushi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