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這首柴可夫斯基自己題名為悲愴的交響曲,
是他最後的一首交響曲,
也是他最滿意的一首。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國的大作曲家 ,
他寫的芭蕾舞曲像《天鵝湖》、《睡美人》
和《胡桃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和鋼琴協奏曲,
同樣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他的六首交響曲,雖然有樂評家
覺得在樂曲形式上不完全合乎西方的標準,
但是它們受人喜愛,豈可都用西方標準來衡量。

柴可夫斯基在1888 年完成第五交響曲之後,
在1891年旅遊美國之時,即開始構思第六交響曲,
可是幾次嘗試都不甚滿意。
一直到1893 年才算進入狀況。
當年八月總算全部完成。
十月十九日在聖彼得堡首演,成績平平。
其後一個月不到,柴可夫斯基在十一月六日病逝,
死後十一月十八日二次演出,大受歡迎。
此後這首交響曲在全世界是柴可夫斯基最受喜愛的曲目。

這首交響曲有四個樂章,
但是一反平常把高潮放在最後一個樂章,
第六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是活潑很快的快板,
而第四樂章反而是被稱之為“悲愴得很”的慢板。
因此許多忘情的聽眾常常在第三樂章結束後,
即熱烈鼓掌,這種事不只發生在小城市裡,
連在紐約、巴黎等大樂廳都屢見不鮮。
也是這個交響曲的一個小插曲!

這裡貼的是由 Mravinsky指揮的
列寧格勒愛樂交響樂團的1960年的錄音
被公認為最佳詮釋的版本。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 (Mravinsky-Leningrad Phil Orch)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第四樂章- 悲歌的慢板 (Mravinsky-Leningrad Phil Orc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ushiner 的頭像
    mushiner

    Here and Now

    mushi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