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柳岸》,多可愛的名字,
巴特沃斯的名字卻很陌生。

/
巴特沃斯的《綠柳岸》 有一次在出差的路上, 衛星電臺的古典音樂頻道 傳來一首清新可愛的曲子, 當時以爲是佛漢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 或是埃爾加(Sir Edward William Elgar)的作品。 曲子完了,節目主持人説那是 The Banks of Green Willow《綠柳岸》, 巴特沃斯(George Butterworth)的作品。 《綠柳岸》,多可愛的名字, 巴特沃斯的名字卻很陌生。 到了辦公室,查了網路, 才略為知道了巴特沃斯的生平。
巴特沃斯(George Butterworth, 1885-1916) 是英國作曲家,生在倫敦,但是在約克謝爾長大。 母親是音樂家,因此從小就在媽媽的指導下 開始了學習音樂的路子。 但是爸爸卻想讓他成爲律師, 巴特沃斯因此到伊頓學院,準備當律師。
不過他後來到了牛津大學的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在那裡遇到了佛漢威廉斯, 兩個人成了摯友,巴特沃斯也開始專心地學習音樂。 在牛津的時候,巴特沃斯和佛漢威廉斯 開始下鄉收集英國民謠, 兩個人的作品後來都受到民謠風的影響。
也是在巴特沃斯的建議下, 佛漢威廉斯把他寫的一首交響詩 發展成著名的倫敦交響曲(第二交響曲)。 倫敦交響曲寫成之後, 佛漢威廉斯把原稿寄給德國的出版商, 不巧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英德兩國變成交戰國, 音樂稿也宣告失蹤。 靠了巴特沃斯和其他幾位朋友的協助下, 佛漢威廉斯才又把倫敦交響曲重新寫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巴特沃斯投效英國陸軍, 成爲少尉軍官, 因爲作戰的英勇行爲, 獲頒十字勳章。 但是在Somme 戰役中不幸陣亡, 享年31 嵗。 巴特沃斯在從軍時, 把他自己認爲不滿意的作品都燒毀了。 因此留下的作品不多。 除了這個《綠柳岸》之外, 最有名的是管弦樂伴奏的歌曲集《A Shropshire Lad》。
當我聆聽巴特沃斯和佛漢威廉斯的優美音樂時, 有時候會幻想,如果巴特沃斯不是英年早逝, 他不知道會寫出什麼樣的作品來?

《綠柳岸》(English String Orchestr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ushi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